“国内外有一些声音,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意味着中国要在对外开放上进行大幅收缩,甚至讲要搞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招待会。有媒体提出“中国政府如何进一步减少对外国进口资源的依赖,以实现更加自给自足经济”的问题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敏锐地注意到该问题存在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误区。他强调,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
会上,相关负责人纠正了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误解,详细阐述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和要求,并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保障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
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促进市场经济建设、丰富市场供给、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创造了条件。”赵辰昕指出,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中国也早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赵辰昕强调,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一些国家想实行“脱钩断链”、构筑所谓的“小院高墙”,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
赵辰昕指出,中国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国内国际循环顺畅联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此外,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疏通卡点堵点、振作工业经济、畅通经济循环的同时,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仍至关重要。
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粮食和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丛亮在会上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进口的补充和充裕的库存,仅仅是人均粮食产量就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丛亮介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耕地面积19.18亿亩、高标准农田9亿亩;粮食流通保持高效顺畅,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粮食应急保障更加有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应充足。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里面主要装中国粮。未来,我们将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丛亮说。
与此同时,面对当今世界不断增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丛亮指出,我国将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体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今年8月,水电大省四川因旱情严重缺电,这一情况引发舆论关注中国清洁能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表示,通过坚决落实保供稳价决策部署、统筹调配各类资源力量,有效发电机组确保了稳发满发,大电网跨省区互济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安全稳定供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会上,任京东详解了守住我国能源安全底线的三方面工作:要充分发挥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和煤电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全面构建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达到25%左右;同时,大力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用能安全。
据介绍,我国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沿海核电,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型储能电站,提升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