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悠久,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不仅人口多,而且居住分散,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楚雄,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支系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达到三十多个。各支系分别与其他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间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纺织技术也不例外。彝族的纺织技术,主要有三种,即麻纺织技术,棉纺织技术和毛纺织技术。在彝族主要聚居地滇中地区麻纺织技术运用最广泛。
麻纺织技术
昆明、楚雄、大理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麻类生长良好。
彝族支系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麻纺织技术上也存在差异,这里只介绍有代表性的彝族麻纺织。撒尼是彝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主要聚居于昆明附近的石林县。如今他们虽以农业为主,但从事麻纺织仍是撒尼妇女主要的工作之一。每年农历五月,是妇女们种麻的时节。她们在家中男子的协助下,在“麻塘”里播下麻籽。大约1个月以后,麻株长到20厘米左右,要进行除草和间苗。为了获得更多的茎皮纤维,麻株的密度较大。
农历十月初,麻已经成熟,妇女们便用镰刀把麻割倒捆成小捆,运回家中晒干。从收麻之日到次年4月份是返麻的时期,特别是三四月份,气温较高,最适宜沤麻,泌麻时间为两天两夜。方法多为池塘沤麻,届时他们把麻株摊开放入池水中,压上石块,或者用树枝削成倒勾,附以横杆,使麻株浸在水里。经过沤泡,麻纤维很容易脱离茎杆,容易撕下。
秋收后,几乎所有的妇女都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剥麻,折断麻杆,撕下茎皮,分成大约1毫米宽的小条,然后用裹接的方法,把它们一段一段地绩接起来。撒尼人使用一种较大型的麻纺车纺麻。麻纺车为卧式,机架宽170厘米,绳轮直径85厘米。纺车要斜靠在墙上,倾斜角度约70度。纺麻时,人站立,右手摇轮,左手送麻缕。纺完纱后,用自制的长达200厘米的绕线架进行导纱,将麻纱挽起来。
导好纱以后,要对麻进行第二次脱胶。脱胶时把麻纱放到水里反复漂洗,或用灶灰水煮沸后再漂洗。漂洗后的麻纱又白又软,织出的麻布洁白、柔软、暖和。近年来,撒尼妇女把麻纱洗好以后,还要用鸡蛋清浸洞一下,据说,这样麻纱更光滑,便于织布,麻布也平整。撒尼人上机以前,还要整经。整经采用“五桩法”。撒尼人织麻用的织机,多设在堂屋一侧。织机正面看去为“开”字形架子,高约200厘米,宽60厘米,上搭两根长杆,品住经纱及箱、蹑。为避免散乱,经纱的另一端编成辫形。织布时,织者站在架前,身体略前倾,足踏蹑,令经纱开口,送梭引纬,持箱压紧就完成一次织布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