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a2
汉麻历史返回
唐代盛行的麻葛织物
时间:2021-03-02      来源:麻类产业资讯      作者:中国·汉麻谷

一、唐代麻葛业的生产

麻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在中国分布广泛。在中国古代,用以纺织的麻类作物以大麻、苎麻为主,另有少量的黄麻、苘麻以及纤用亚麻。

葛为多年生藤本植物,同麻一样利用其韧皮纤维纺织,故葛又被称为葛麻。

麻和葛 也常连缀起来称“麻葛”或“葛麻”,表示韧皮类纺织纤维植物。唐时,中原农耕民族服饰质料以桑麻为基,局部麻产区甚至麻多于桑。大谷2836号文书《敦煌县录事董文彻牒》“其桑麻累年劝种,百姓并足自供,望请检校营田,便即月别点阅萦子及布,城内县官自巡,如有一家不缉绩者,罚一回驮远使”。古时,纺麻称“缉麻”,纺丝称“缫丝”。初唐,统治阶级例行“休养生息,劝课桑麻”。从牒中提到的要对“不缉绩者”进行处罚,推测初唐敦煌地区“缉麻”多于“缫丝”。

桑和麻作为服饰面料,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穿衣是最基本需求,华夏先民以养蚕植麻解决穿衣问题,想必养蚕植麻为民众稀松平常之事。

在诗歌词 赋中也有着桑麻农事的映像。中唐长孙佐辅《上行经村径》“一径有人迹,到来唯数家。依稀听机杼,寂历看桑麻”。晚唐袁皓《重归宜春偶成十六韵寄 朝中知己》“有村皆绩纺,无地不耕犁”。袁皓为袁州府宜春县人,宜春隶属江西,其地宜种麻不宜养桑,当地生产的麻葛织物夏布久负盛名,历史上是麻多于桑。《旧唐书·食货志》“玄宗幸巴蜀,郑昉使剑南,请于江陵税盐麻以资国,官置吏以督之”。唐时巴蜀麻织业发达,麻可以用来交税,同时也是对外输出的通商产品。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川府和江淮一带两地往来漕运发达,川麻对外销售量大。杜甫《客居》“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当麻盐漕运交通受阻时,自然让人倍感忧虑。唐时,川渝广植麻类作物,云南和东北地区也少量种植麻。后来 受安史之乱影响,社会经济重心南移,也带动了南方苎麻产业的发展。据对《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通典》《新唐书》《太平寰宇记》中贡赋、土贡、土产资料的统计,唐时全国麻织州总计291个,约占置州总数的88.7%。

麻不仅是大宗服饰质料的来源,还可以做麻绳、麻袋、蚊帐及麻纸。唐代有以麻做麻纸的记载。据《旧唐书·经籍志下》记载,开元时“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纸写”。《新唐书·艺文志一》“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麻纸主要原料取自黄麻韧皮,其经剁碎、蒸煮、上灰、碾麻、淹纸、压制等工序制成。

秦时葛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汉代葛已趋于边缘化。杜甫《前苦寒行二首》“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葛布,细者为絺,粗者为绤。“絺绤”用来指葛服。秦城老翁在夏日酷热的时候,习惯穿葛衣。鲍溶《采葛行》“葛丝茸茸春雪体,深涧择泉清处洗。殷勤十指蚕吐丝,当窗袅袅声机。织成一尺无一两,供进天子五月衣”。葛衣清爽离体,为夏日消暑之良物。李白《黄葛篇》“闺人费素手,採缉作絺绤……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葛衣在唐时应用范围比较局限,作为日常服饰则显过时。杜甫《端午节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国古代有端午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穿葛衣的习俗,葛衣为端午节应景之服饰。朝廷有端午节赏赐葛衣的传统,端午节能得到朝廷赏赐的葛衣自是无比荣耀。

二、唐代麻葛织物的品类

唐时,麻葛广泛种植,麻葛织物的品类和称呼也有所不同。据对唐代土贡、土产、赋调等资料的检索统计,唐代的布有高抒裨布、弥牟布、纻布、白纻布、火麻布、纻、连头獠布、獠麻布、葛布、细葛、赀布、葛纤、花布、班布(斑布)、筒布、麻布、纻锡(细)布、皂布、楮皮布、熟丝布、竹布、孔雀布等多种。布的种类繁多,有些难以鉴定其纤维品种,其中以纻布和赀布最为常见,次之火麻布。纻布,亦为苎布。赀布,为细麻布。火麻布,为火草麻布或火草布,火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取其叶作为纺织纤维原料。

葛的韧皮纤维属于硬质纤维,较大麻、苎麻纤维更粗硬,故葛布质量难以保障。葛适宜南方的山地,其作为地方特产也并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抹去。布的品质分为九等,其中复州的纻布,黄州的赀布,及宣、润、沔州的火麻布为一等。唐时,布的原材料以麻葛类纤维为主,棉布为稀缺之物。棉花在唐代已有种植,一种是草棉,由非洲经中亚传入新疆,另一种是木棉,由南亚次大陆传入海南、云贵一带。草棉和木棉均不宜在中原大地种植,加上现代纺织性能优良的细绒棉和长绒棉还没有培养出来,当时棉在中原大地还是极为罕见的。

出土的唐代麻葛织物,现保存完好的极其罕见。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了几件保存相对完好的麻织物。其中一件是吐鲁番阿斯那65TAM42: 28号墓出土的麻布被单,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麻布被单由三幅布缝合而成,每幅宽45.5厘米,经线共480根。每平方厘米经线10—11根,纬线8根。幅边不结线,纬线直接回梭循环。另一件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伏羲女娲图麻布画,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伏羲和女娲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在战国时期已有文献记载,其类似人身蛇尾的形象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在阿斯塔那374号墓还出土了一双麻线鞋,该鞋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麻线鞋中间呈镂空状,粗麻绳织成厚底,细麻绳织成鞋面。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一块敦煌出土的中唐时期手绘花鸟纹麻布。该块布料长94.6厘米,宽56厘米,平纹,每平方厘米经线11根,纬纱18根,布面上以墨勾淡彩绘出花鸟纹样。吐鲁番与敦煌皆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两地气候干燥,埋藏在沙土中的纺织品在高温下能够快速脱水,故可较好地保存下来,这也是两地多有麻织物出土的主要原因。

三、唐代麻葛服饰的群体与形制

麻是唐代重要的服饰材料,文献中多有平民穿麻葛布衣的记载。刘景复在《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中吟道“麻衣右衽皆汉民”。麻衣与右衽是汉民族的标志。杜荀鹤《蚕妇》诗云“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桑麻纺织为民生之本,但对一般家庭来说昂贵的丝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只用以出售谋生,麻葛服饰才是平民的日常服饰。年年辛苦养蚕缫丝的妇女,却穿不上丝绸的衣服,唯以苎麻服饰蔽体保暖。晚唐诗人杜荀鹤《时世 行赠田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诗人形象地刻画了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在战乱年代失去丈夫的老妇人,身穿粗糙的麻苎布衣,鬓发枯槁焦黄。《太平广记》记载有邓氏女刻意扮相“拔刀截发,麻衣不濯,蓬鬓不理,垢面灰身”,以达到躲避鬼怪纠缠的目的。脏乱而粗糙的麻衣是下层人的标配。葛鸦儿《怀良人》“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 犹是嫁时衣”。《怀良人》这首诗描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妻子对丈夫的思恋。妇人鬓发蓬乱,戴着荆条自制的首饰,穿着的粗布裙还是旧时的嫁衣。妇人身处乱世,虽无钱打扮自己,但爱美之心却不曾泯灭。唐代布裙应是麻葛纤维制作的裙,一个“犹”字道出贫苦人家不但无飘逸的丝裙,连布裙也显得珍贵。

在唐代,麻葛不仅是平民服饰质料来源,将士、隐士、僧侣也多着麻葛衣。《唐天宝年代豆卢军防人衣服点检历》“都万贞:袄子贰,一皂,一白。长袖贰,一紫,一褐。半臂贰,一褐,一白囗。复袴贰,并练。蜀衫三,汗衫三,布,故。单袴三,布。袴奴三,布,故。裈三,小”。戍守边关将士的日常服饰衣料为、布,款式为袄、长袖、半臂、衫、袴。周渭《赠道士吴崇岳》“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长”。麻葛淳厚古朴,穿麻葛布衣有“清其意而洁其身”之意,符合道家的文化审美。

唐代开放包容,士庶、官宦穿衣不拘琐细的身份等级差异,形成了唐代服饰多元的文化格局。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太宗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贵女功之始也”。相传襕衫为唐时马周所创,马周布衣入仕,唐太宗时官至宰相。《三才图会》引《唐志》曰“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 著襕及裾,名襕衫,以为上士之服”。棠苎襕衫为袍衫,以细苎麻布为之,膝下缝合一横襕,可为公服,也可为常服。古代读书人穿的襕衫,虽用低廉的麻 葛面料制成,但其沿袭深衣之制,长衫、宽袍,有斯文之气。《新唐书·车服志》“未有官者,服粗葛布、官,绿铜铁带,承蜀马、铁镫。行官服紫粗布、蓝铁带。中官不衣纱縠绫罗”。行官,为唐代受上官差遣的低级官吏。唐贾公彦疏《周礼·春官· 司服》,认为服饰等级制度“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唐大诏令集·官人百姓衣服不得逾令式敕》“敕,采章服饰,本明贵贱,升降有殊,用崇劝奖……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勿使更然。咸亨五年四月”。唐代服饰沿袭周礼之制,服饰上下有序,但相对开明的政治体系,也让官员穿麻葛衣成为一种可能。

贵族有时也因追逐时髦穿苎麻衣。戴叔伦《白苎词》“新裁白苎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红绡,轻薄的红色丝织物。苎麻细纱线织成布裁成衣,清凉透气、条干挺括,也为服饰中的上品。李白《白苎其一》“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舞者穿白苎衣翩翩起舞,扬眉转袖之间,白苎衣似雪花飞舞,其倾国倾城之貌世所罕见。白苎衣的独特风貌,也让一些公子哥不爱锦绣爱苎衣。雍陶《公子行》“公子风流嫌锦绣,新裁白纻作春衣”。

四、唐代麻葛布衣的隐喻

布衣是一个寓意丰富的词。布衣本指麻葛类植物纤维制作的粗糙服饰,主要为平民所穿着,由此演变为平民身份的喻指。《旧唐书·舆服制》“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已上,通着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流外及庶人服䌷、絁、布”。张鷟《朝野佥载》记载李年丧偶布衣守志,“每日三上食临哭,布衣蔬食六七年”。布衣蔬食指代简朴生活,将“布衣”狭义地理解为麻葛服饰,则有些牵强。

唐代诗词中布衣几乎是未仕士人的代名词,即平民中的读书人。刘长卿《湖上遇郑田》“三十犹布衣,怜君头已白”。郑田年已三十仍为无一官半职的布衣,却早早地生出了白发。岑参《戏题关门》“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盛唐时期,一些士人怀抱建功立业的理想,希望从军入幕获得一官半职,然而往往没有机会实现抱负。刘驾《上马叹》“布衣岂常贱,世事车轮转”。布衣亦作平民解,但更指士之未达之时。中国传统麻葛服饰面料粗糙、不饰文采、价格低廉,其醇厚朴实的物质形态,迎合了一些古代文人清心寡欲的审美心理。

五、把酒话桑麻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时以桑麻为核心的“女织”,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把聊家常称为“话桑麻”。大唐繁荣富庶,人们印象中的唐代服饰往往是绫罗绸缎、雍容华贵,但与此相对,麻衣也是唐时社会的一个侧面。

杜甫《石壕吏》中老妪控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唐敦煌壁画、墓壁画中也有衣无纹饰、衣不蔽体的下层平民形象。麻布作为唐时大宗服饰面料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探究唐代麻葛纺织服饰,仅依靠零碎的文献资料、寥寥可数的麻葛织物,难免存在局限性,但也能从侧面一窥麻葛纺织服饰的风貌。

唐时麻种植广泛,麻织物地位不亚于丝织物。当时葛织物已经边缘化,更多是作为炎热时的消暑服饰。麻葛织物是唐时赋税的重要来源,不仅平民穿麻衣,将士、官宦、儒道也有穿着,精细的苎麻衣更为贵族所喜爱。唐时布衣不单指平民,更是未仕士人的代称。穿麻葛布衣有时是出于对先秦古风的模仿,体现崇古尚贤的儒雅之风。




Hma11
                          返回首页|关于我们|网站声明|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黑ICP备13000956号-1
Hma12
Hm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