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帘,日文写作“暖簾”,这种名称最初出现在镰仓时代(1185-1333)。“暖簾”一词本意为“门帘子”,与“禅宗”一起传到日本。起初,禅院里的僧人,山村里的农民,海岸边的渔夫或小镇上的商贩,习惯在门口悬挂一块布帘子或自编的草帘子,叫“垂席”或“垂筵”。
以麻布为帘,自汉唐时代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除了做为一种居家必备之物,同时也成为寺院、酒肆、餐馆的招牌和门饰。
自元朝开始,棉花传入中原,棉布开始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也开始与麻布共同装饰日常生活。
14世纪中叶,我国元朝顺宗年间编纂的禅书《敕修白丈清规》传到日本,无著道忠先生在注释里写∶“棉布覆帘面,防风气,故言暖帘。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四月候天气,僧堂内,下暖帘,上凉帘”。意思是,平日用来挡日光用的帘子叫“凉帘”;寒冷时期,为了防风寒,在凉帘上又覆盖一块布帘,就称“暖帘”。
暖簾悬挂于房屋、墙壁、门廊或窗户,帘子从底部到接近顶部处被分割成两部分或多部分,以有利视线和方便通行。暖簾有多种材质、尺寸、颜色和款式。
暖簾因其形状和大小分为“长暖簾”、“半暖簾”,极短而宽的称为“水引暖簾”等。暖簾(钻过布帘进去)是日本人进屋时的习惯,,即做弯下腰钻进去之态。由于材料多为木绵(棉布)或麻,故“暖簾腕押”(与门帘比腕力),则是指喻“徒劳无益、毫无效果”之意。
有名的《年中行事绘卷》和《粉河寺缘起绘》的画卷里,描绘了许多民家门口挂的长暖簾和短暖簾,不过当时都是些无字无图案的普通麻布。暖簾真正风行的时代是在奈良时期(公元710-794),那时的人们在家中和店铺里用布来遮阳防尘。
后来,店家们意识到,在特定时间挂起这种门帘,以宣布自己开始营业是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因此,店家把纹章和字号染在门前的帘子上可以让顾客一眼就认出自己的店铺而且店铺的营业状况也一目了然。直到现在,商店入口处挂出暖簾有“正在营业”的意思,打烊后一般就收起来。
暖帘上一般为汉字、图标及日文字母,设计方式较为传统,偶有现代设计。室内暖簾主要用于分割用餐区与厨房或其他操作间,有防烟尘之功用。
但日式的暖帘到如今早已超越了其原本挡风遮尘亦或是“幌子”的初衷,而更倾向于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继承精神。
虽源于中国,却知于日本。反观中国,对于传统以及传承不够重视,以至于太多文化发展过程中就日渐式微。暖帘,成为了日本的代表物品。
走进一条深深的巷子,这里或安静,人烟稀少,那么便不去想那繁华,看青砖白瓦,欣赏路过人家的暖帘,用本子和画笔记录下来。
或热闹,人来人往,那么便跟着人们一起,买些小食酒水,看各式各样的印花,观察各家不同的暖帘。
精致素朴的暖帘挂在门前随风飘荡。成为了一个易被忽略的极美之境却在定睛看它时给你无尽的美感绵延。
(转自网络,本网有修订。如有侵权,必删。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