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炎症性肠病(IBD)这个专有名词可能会有一些陌生,不过,如果博士说腹泻、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部包块这些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更何况腹泻和腹痛是很多人都亲身体会过的,可经常腹泻、腹痛可就需要注意了,这有可能就是IBD的前兆。
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分析可能与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等有关。
典型症状:
腹泻:血性腹泻是UC最主要的症状,轻者每日2~4次,严重者可达10~30次,呈血水样;CD腹泻为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糊状或水样。
腹痛:UC常为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绞痛,疼痛后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绝大多数CD均有腹痛,性质多为隐痛、阵发性加重或反复发作,部分以右下腹多见,与末段回肠病变有关,其次为脐周或全腹痛。
里急后重:因直肠炎症刺激所致。
腹块:部分CD可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
其他症状:贫血、发热、消瘦等等
目前这种疾病的治疗均予以抗炎、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辅以饮食调理,有严重并发症者积极手术治疗。但目前,IBD在临床上暂无无根治的方法,而且容易复发。在过去的20年中, IBD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在亚洲、南美、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陡升,增长速度在南美和东亚尤其显著,已成为全球性疾病。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2005-2014年间IBD总病例约为35万。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人。
从图上的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IBD患者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目前的治疗法案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患者的情况,于是,针对这一现象,有关IBD治疗研究的学者们找到了治疗该种疾病的新方法!
大麻可以治疗IBD
缓解IBD的常规疗法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并且由氨基水杨酸盐,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疗法共同进行缓解。但鉴于有限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副作用,患者常常选择保守治疗甚至放弃,但随着大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断被挖掘,以及一份1990年记录着IBD患者通过使用大麻来缓解疾病的情况的病例报告,大麻用于治疗IBD的方法正逐步浮出水面。
ECS(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作用的受体以及参与其生物合成和降解的酶组成。且ECS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和人类中,并且分布在器官和各个组织中。例如CB1(大麻素受体)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CB2(大麻素受体)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而且研究发现,在胃肠系统中,CB1和CB2存在于肠切片的所有层中,包括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以及上皮。这就意味着大麻素受体存在于最丰富的B细胞(B淋巴细胞)上,这就表示其可以很轻易地杀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以及CD8(阳性T细胞)和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的白细胞。
总体而言,作用于CB2的内源性大麻素可以使炎症反应减弱,而CB1则可以控制中枢功能,包括疼痛控制,饱腹感,恶心和呕吐。而这也间接证明了大麻素可以治疗炎性肠病的可能。
CB1的分子图
案例分析:
一份来自41名CD患者和33名UC患者的内镜活检标本医学调查报告显示:在炎症性IBD粘膜中,Anandamide(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大麻素一种)大麻素的水平显着降低,这与N-酰基 - 磷脂酰乙醇胺 - 磷脂酶D(NAPE-PLD)的降低和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AH)的增加相关,而且CB1在CD和UC的发炎区域中有所增加,但CB2似乎没有改变。
在对比了接受直肠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与24例UC患者的ECS具体情况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两者的ECS有很明显的差异。
严重的全结肠炎患者的NAPE-PLD(磷脂酶D)有所降低。在静息性结肠炎中,用氨基水杨酸盐和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的CB1、CB2和DAGL(二酰基甘油脂酶)有所降低,而NAPE-PLD水平升高。在患有急性全结肠炎的患者中,固有层免疫细胞显示MAGL(单酰基甘油脂肪酶)和FAAH有所增加但经适当治疗后,MAGL与FAAH水平有所下降。
换句话说,这些研究进一步显示了大麻素似乎在肠道病理学中具有明确的作用,并且大麻素很可能成为IBD的治疗药物的潜在成分。
IBD患者表示大麻的确对他们的身体有所改善。
数据分析(一):
2014年,一份来自加拿大的调查报告显示,使用大麻后的大部分IBD患者表示情况有所改善。在参与调查的319名IBD患者中,91%的患者表示使用大麻可改善IBD症状; 83.9%的患者表示腹痛改善;76.8%的患者表示腹部痉挛得到改善;48.2%的患者表示关节疼痛得到改善,28.6%的患者表示腹泻得到改善。而令人惊讶的是,35.7%的患者认为大麻的效果优于皮质类固醇,近43%的患者认为使用大麻的副作用较皮质类固醇少。此外,82.1%的用户计划继续使用大麻治疗IBD,87.5%的用户建议将大麻用于其他患者以治疗IBD。
数据分析(二):
2011年,以色列30名CD患者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这些患者均因常规治疗效果缓慢以及慢性顽固性疼痛无法忍受而开始使用大麻。在使用大麻治疗后,21名患者有显着改善,所有患者的平均Harvey-Bradshaw指数从14减少到4.7(P <.001)。平均排便次数从8减少到5次。虽然26名患者在使用大麻之前需要皮质类固醇治疗,但在使用大麻后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数量明显减少,这表明大麻可能具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作用。而且患者使用氨基水杨酸盐、硫嘌呤、甲氨蝶呤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数量也大幅下降,进一步证明大麻的确改善了这些患者的身体情况。
上述数据均表明,IBD患者使用大麻是未来的趋势,且越来越多的患者表示想使用大麻来治疗IBD,同时数据和报告也表明了患者通过大麻治疗IBD的确具有实质性治疗效果。
图为两种大麻素分子对比图
总结:
对于未来的IBD研究而言,重要的是研制一种易于口服的大麻药物制剂,在标准化生产形式中规避并优化风险。对于大部分IBD患者而言,特别是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使用大麻来缓解疼痛、恶心和厌食的症状是患者选择这种大麻药物的原因。虽然大麻并不是百分百能够消除这种疾病,但改善和治疗的效果确实不言而喻的,博士也希望能够早日研制出这种药物,毕竟,腹泻可以有,但发展成IBD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