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杜寒三)“纺织产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汉麻产业发展应按纺织产业转型方向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姚穆描绘的“夸父逐日”蓝图,使有“天然纤维之王”美誉的汉麻大放光彩有了更多可能性。这是8月3日―4日在哈尔滨举行的“2017汉麻产业国际会议”上的一幕。
这场主题为“发展汉麻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创新、合作、绿色、共赢”的汉麻产业最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科学院等单位承办,吸引了五大洲共计300余位国内外学者及企业家参会。
汉麻,是指植株中四氢大麻酚含量小于0.3%,已不具备提取毒性成分价值,可进行规模化种植与工业化利用的大麻。作为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其“皮、秆、籽、根、叶、花”可实现综合利用,产业链条可延伸到纺织、建筑、生物医学等多个行业。在我国,汉麻纤维利用在纺织方面的应用已取得较突出成绩。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汉麻种植面积第二大国家,而黑龙江汉麻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60%以上,已成为我国汉麻最大种植区和重要的汉麻纤维原料基地。中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掌握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的国家,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对正面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挑战的黑龙江而言,汉麻无异于旱期降下的甘霖。作为“急先锋”,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也已成功培育出汉麻、火麻等多系列汉麻品种。而据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郭春景介绍,黑龙江省科学院历经5年共同培育出满足不同产业需求的汉麻品种7个,均符合国际标准,并得到了省级农业部门的认证,为黑龙江省发展汉麻产业奠定了基础。
对传统纺织产业而言,由于低中档纺织产品生产设备全面普及,生产技术专利过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旧路已成断头路。“现在只能原始创新,研发投资必须提高。”姚穆院士说道。
汉麻产业被业界视作“引发了一场纺织革命”。姚穆院士认为,在汉麻产业发展中,除龙头企业创建新平台之外,其它企业也应建设好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完整产业链。在8月3日开幕式上,黑龙江省副省长郝会龙也提出,黑龙江将推进汉麻产业集群与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依托原始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排除一切无序竞争。”姚穆院士如是说。在他看来,所谓完整产业链,即从品种培育、麻种植、麻株收割、皮秆分离、麻皮生物、化学机械协同脱胶加工,形成棉型、毛型、麻型多类型纤维,使纺纱、织造、整理、后加工、产品检测、销售、市场、标准、品牌整个工作一体化。
纺织污染也一直是业内头疼问题,汉麻从种植到收获,每吨汉麻排放二氧化碳仅为544公斤,而棉花为1680公斤。作为一种生态环保作物,姚穆认为还应重视汉麻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力争做到不释放污气、污水、污物,不污染环境。”
可作高档服饰原料的汉麻虽具平挺、导汗、染色性能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易现毛羽、可能刺痒、不蓬松、抱合性差等缺陷。“应在加工、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中重视扬长避短,重视采用与其它功能纤维混纺。”姚穆院士又开出一剂药方。
(科技日报哈尔滨8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