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拧成“一股绳”“农头工尾”链条兴
关于我省院县企深度合作拓展汉麻产业的采访报告
天木公司云天麻业汉麻皮秆分离车间。 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寒意渐浓的深秋,正是汉麻归仓的时节。
10月25日,记者来到肇州县汉麻种植区采访。田间已经收割的麻秆,被整齐地码成了一垛垛,晾晒已毕,正准备运往加工厂……
10月26日,在省科学院大庆分院,记者看到宽敞的办公大楼,整洁的实验室,琳琅满目的汉麻科研成果及系列产品展览,还有院中种植的汉麻样本……
一路上,无论是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肇州县的主管领导,还是肇州经济开发区汉麻产业园的生产人员、大庆天木工业大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者,他们在接受采访时都对同一个话题津津乐道:汉麻全身都是宝,皮、秆、籽、根、叶、花都可以利用。“别看这小小的一根秆儿,产业链可长了,纺织、新材料、新能源、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都能应用。汉麻产业,大有可为。”
“天木”壮
汉麻加工产业筋骨渐强
走进位于肇州经济开发区三期项目区的汉麻产业园,大庆天木工业大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属的云天麻业原料加工车间里正忙得热火朝天,6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捋捋麻纤维滚滚而出,分捡、打包、转储,环环相接,井然有序。让记者惊讶的是,作业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的灰尘,厂长王富介绍说:“我们新上了除尘设备,是公司自己研发的。”他指着距离车间百米处正在建设中的纺纱项目工地,兴奋地说:“我们的工厂还没建好,就已经来了国外订单!”王富在亚麻生产领域工作了40年,因为亚麻加工企业的纷纷停产而一度赋闲,如今汉麻产业生机勃发,让他和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又有了新活力。
在大庆天木工业大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总经理刘鸿飞在办公桌上摆放了该企业的系列产品。据他介绍,大庆天木集团原来从事房地产开发,2017年,在了解了汉麻产业的发展趋势后,以该集团为最大股东,组建了大庆天木工业大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3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百亿产值的汉麻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大规模的汉麻生产加工基地。目前集团已完成投资5个亿,规划重点推进的项目有优良新品种和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先进的原料初加工和纤维深加工生产线、秆芯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先进的汉麻纱纺织及纺织新产品开发、汉麻籽叶花根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汉麻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产品开发、纤维脱胶节能减排生产工艺、果胶提取工艺8个项目。
记者在厂区看到,该企业2000吨汉麻纱纺织厂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11月开工。与此同时,麻秆炭粉也已经投入试生产。刘鸿飞告诉记者,生物质炭粉自动化生产线2017年12月投产,利用汉麻麻屑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年产炭粉6000吨,2018年销售额可达4500万元,利税近500万元。他们的麻秆炭质量已经超越世界上最好的孟加拉炭,2019年全年产品已经预订一空。天木集团还收购了拥有3项发明技术专利汉麻脱胶生产线的辽宁省营口新意纺织厂,可生产出国内领先水平的汉麻纤维,2017年8月合资2000吨汉麻纺纱厂成功签约,一期项目可增加就业岗位500人。
刘鸿飞说,公司今年计划实现销售额2.5亿元,税金可达2600多万元。2020年至2022年,企业将加大汉麻籽、根、叶、花综合利用,发展医药食品产业、生产CBD(即大麻二酚)。目前,样品提取已经完成,正在积极谋划投资建厂,预计2020年前完成投产、年产CBD约100吨、当年生产CBD约50吨,按目前市场价格5000美元/公斤计算,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美元。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籽、叶、根等利用水平,开发麻籽油、保健品、休闲食品等产业链。对汉麻皮秆根叶花的全效综合利用,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园区兴“三产”融合克坚“一头一尾”
在肇州县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志辉介绍说,汉麻产业的难点在于“一头一尾”。为此,肇州县在发展汉麻产业过程中,立足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明确提出以链条思维抓汉麻产业,坚持内生外引相结合、吃配衔接相互补、种产销同步发展原则,并引进大庆天木集团汉麻项目。
在推广种植方面,该县与大庆天木工业大麻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宁波汉麻生物科技公司、山西绿洲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合作社和农户签订单,2017年全县汉麻种植面积达6.5万亩。今年,随着汉麻产业链的不断挖掘完善,还辐射带动了林甸、杜尔伯特、安达、肇源、大庆大同区等周边市县农民种植汉麻,区域种植总面积达到15万亩。肇州县采取轮作式种植,地租比玉米上浮250元左右,农民在自有土地种植汉麻,每亩平均收入约1040元,扣除生产成本、亩纯效益可达到700余元,高于玉米等作物种植效益。同时,汉麻加工项目可带动周边5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
“种汉麻让我们挺省心,从种到收,包括日常的管理和机耕设备提供,都由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条龙式服务,而且是订单销售,收入稳定又不操心,大家对这个项目挺看好。”肇州农户金雪松说。2017年,他种植汉麻300余亩,今年又增加至670亩。
为了保证汉麻高质高产,肇州县与省科学院大庆分院还就发展汉麻产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关专业需求机构还将肇州作为其汉麻实验基地,在汉麻选种、田间管护、疾病防控、露浸脱胶等10多个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实现全程专家化指导、机械化作业,为发展汉麻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
已被肇州列为扶贫项目的“袜子小镇”,由天木集团统一为贫困农户提供织袜设备和原料纱,农户居家生产加工,成品由企业回收销售,农户日收益100元以上,该项工程一期计划合作500户。
用汉麻麻屑制作的木耳菌包具有抗菌等诸多优势,肇州据此将建设一批“木耳村”,由企业无偿为贫困户提供菌袋,定期回收,助力脱贫攻坚。
采访中,记者遇到刚刚带队从湖南浏阳调研回来的肇州县委书记王恩龙。他告诉记者,由于汉麻炭的品质适合生产火药,天木公司已签约,产品供给湖南浏阳黑火药行业协会。肇州县趁势跟进,目前正在和湖南等地的鞭炮企业洽谈,谋划引进现代化鞭炮生产项目,进一步延伸汉麻产业链条。
科技强 创新驱动“千亿市场”前景可期
汉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增产增收、工业提质增效、环保生产、新技术生产工艺与产品研发、综合利用等方方面面,科技的推动与支撑至为关键。
10月26日,记者来到为肇州汉麻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的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在展示室里,院长孙宇峰介绍说,该院致力于亚麻、汉麻研究达45年,不仅成功选育出9个不同类型的汉麻新品种,还在工业大麻品种的占有量和育种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汉麻种植机械、后续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位处国内先进行列。
总工程师田玉杰告诉记者,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在技术和人才上与国际接轨,目前与乌克兰农业科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技术创新未来研究院、白俄罗斯科学院等麻类育种、综合利用方面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中乌麻类作物研究中心”“中加麻类作物研究中心”和“中白麻类作物研究中心”。此外,该院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多家高水平的专业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了汉麻良种繁育、盐碱地汉麻生态产业和区域环境修复研究、中国麻类种质资源库黑龙江分库的联合建设等系列工作,并先后建立“黑龙江省麻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王志春研究员盐碱地汉麻生态产业研究工作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构建了系统的汉麻新品种培育体系。
在大庆分院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汉麻课题组活跃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潘冬梅是汉麻新品种选育项目负责人,她介绍说,汉麻常规育种有三道难题,相继得到破解:一是隔离难,汉麻天然杂交率高,影响种子纯度,课题组通过田间网式隔离和温室无纺布隔离,成功破解了这道难题;二是脱毒选育,课题组与乌克兰农学院的专家共同研发了快速检测、薄层分析和液相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四酚含量接近于零的汉麻品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三是伴生性,课题组通过多年研究,成功破解了大麻二酚与大麻四酚的伴生性难题,培育出二酚含量超高、四酚含量却只有0.026%的龙麻1号,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看似“炫酷”的科技成果背后,总有着科研人员艰辛的付出。负责汉麻资源推广的韩成伟告诉记者,为了良种的推广和利用,他常年奔波在省内13个汉麻试验点,在一次开车去汉麻基地时,由于过度疲劳,连车带人翻进沟里,车都报废了。他笑着说,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每天工作12个小时,晚了还要睡在基地,所以真是比农民更像农民!
在省科学院参与制定的《黑龙江省汉麻产业经济潜力增长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目前中国种植汉麻4万公顷,居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我国汉麻种植面积将达到66.7万公顷,可实现100万农民就业,增收1000亿元,有望使300万贫困人口脱贫。我省目前是全国汉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2016年种植2万多公顷,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左右。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汉麻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为我省汉麻产业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我省汉麻产业令人振奋的前景:
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深入考察,拟将天木集团制炭标准作为全国制炭行业标准;
在麻屑再利用方面,天木集团将引进合作企业建设年培育6000万袋菌包生产加工项目,废弃后的菌包再回收、加工成炭粉,实现“吃干榨净”和麻屑价值最大化;
继续延伸纺织产业链,除发展纺织品、无纺布、医用三大系列终端产品外,同时谋划开发高端麻纺制品,出口韩国、日本、意大利,牵手雅戈尔集团,谋划开发汉麻高端服装产品。
龙江汉麻产业“巨龙”,身姿初展,令人期待。